Sunday, January 2, 2011

南辕北辙

《南辕北辙》寓言故事出自于《战国策•魏策四》,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,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,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。告诉我们,无论做什么事,都要首先看准方向,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;如果方向错了,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。

释 义
  想到达南方,车子却向北行。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。

出 处
  《战国策》:“犹至楚而北行也。”
  (注:《战国策》,国别体史书,是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)。

用 法
  作宾语、定语;指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

近义词&反义词
  近义词:背道而驰
  反义词:有的放矢

示 例
  你想这六条要求,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,简直是~,相差甚远,有什么和议可言。(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六十八回)
背景
  战国后期,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,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。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,听到这个消息,立刻半途折回,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,劝阻伐赵。
 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,来了个现身说法,以自己的经历,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,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 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。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,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,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,从而更具有说服 力。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也用这种说法,将一些故事、案例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,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。


原文

  魏王欲攻邯郸。季梁闻之,中道而反,衣焦(卷皱)不申,头尘不去,往见王曰:“今者臣来,见人于大行(大路,即太行山),方北面而持其驾,告臣曰:‘我欲之楚。’臣曰:‘君之楚,将奚为北面?’曰:‘吾马良。’曰:‘马虽良,此非楚之路也。’曰:‘吾用多。’臣曰:‘用虽多,此非楚之路也。’曰:‘吾御者善。’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。今王动欲成霸王,举欲信於天下。恃王国之大、兵之精锐,而攻邯郸,以广地尊名,王之动愈数,而离王愈远耳。犹至楚而北行也。”
译 文
  魏王想攻打邯郸,季梁听到这件事,(立刻)半路折回,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,顾不得洗去头上的尘土,就忙着去拜见魏王,说:“今天我回来的时候,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,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,他告诉我说:‘我想到楚国去。’ 我说:‘你既然要到楚国去,为什么往北走呢?’他说:‘我的马好。’我说:‘马虽然好,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!’(他)说:‘我的路费多。’我说:‘路费 即使多,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。’(他又)说:‘我的车夫善于赶车。’这几样越好,反而会离楚国越远!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,每一个行动都 想在天下取得威信,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,军队的精良,而去攻打邯郸,以使土地扩展,名分尊贵,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,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。这 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?”

字词解释

  (1)季梁:魏国人。
  (2)中道:半路。反::假字,同“返”,返回。
  (3)焦:皱褶。
  (4)申:通假字,同“伸”,拉直。
  (5)去:弹下(身上的尘土)。
  (6)大行(hang):大路,宽阔的道路。
  (7)方:正在,时间副词。
  (8)驾:车 。
  (9)之:去,到。
  (10)将:将要,副词。奚:何,疑问代词。奚为:即如何。
  (11)用:资用,指路费。
  (12)御者:车夫。
  (13)善:技术好,善于,擅长。
  (14)今王欲动成霸王:现在您的行为是想要建立称霸的王业。
  (15)举欲信于天下:做的事情是要在天下取得信义。举:举动,做事。
  (16)恃:仰仗。
  (17)广:扩大(土地)。
  (18)尊名:抬高声望。
  (19)数(shuo):屡次,引申为频繁。
  (20)“离王愈远耳” “王” wàng:称王,指成为天下的共主。
  (21)犹:如同。
  (22)今者:时间名词后用“者” ,表示停顿
  (23)奚为:何为,做什么。
  (24)此数者:这几个条件。

寓 意
   “南辕北辙”这则成语的“辕”是车杠;“辙”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。辕向南,辙向北,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,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。寓言告诉我们,无论做 什么事,只有首先看准方向,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;如果方向错了,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。以上史事,形成成语“北辕适楚”,后来在流传过 程中,人们习惯说作“南辕北辙”,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“背道而驰”,意义和“南辕北辙”相同。
  南辕北辙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,要切合实际情况。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,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。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,在做一件事情前先树立正确的目标。

新解:大智若愚的南辕北辙
  “大智若愚”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那个移山的愚公,而实际上,故事“南辕北辙”中的主人公更加生动地演绎了这个词语。南辕北辙的故事记载于《战国策》,说的是魏国谋臣季梁为劝阻魏安厘王出 兵攻伐赵国而讲的一个故事:季梁说路上他遇到了一个人,说要去南方的楚国,却乘车往北跑。季梁提醒他楚国在南边,他回答说他的马好。季梁说:“马虽然好, 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。”那人又说他的路费多,季梁说:“路费虽然多,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。”那人又说他的车夫驾驶技术好。季梁这个故事,其实是将魏安 厘王比作了那个目标在南而行动却向北的人。
 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,来了个现身说法,以自己的经历,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,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 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。这个人说要去南方的楚国,却驾车往北行驶。即使他的马跑得再快、钱再多、车夫的驾驶技术再好,也只是浪费了好资源。对于 别人的“友情提示”他却连考虑都不考虑,还是一直向北,由此可见他的目的相当明确,他并不傻,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所以当别人来指出他的错误时,他毫不在 乎。他相当自信,自信得有点一意孤行了。这位仁兄在出行之前将自己要去楚国的消息到处传播,在别人都以为他要去楚国的时候他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奔向了北方。或许他真正想去的地方就是北方的某地而非对外宣称的楚国。去楚国只是他用以蒙骗众人的一个幌子而已,他使的是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之计。
  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?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。人生在世,要做事,特别是大一点的事总不是 那么顺利。即使是合法的事、好事,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外界的干扰,更遑论违法的事、坏事了。所以在无法让别人不知道真实情况的条件下,说一句漂亮的谎言,找 一个貌似正当的理由来行事是一个很好的办法。这种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事从古到今都有,比如汉景帝时期,打着“清君侧、诛晁错”的旗帜造反的王爷们;东汉末年,以汉献帝的名义为自己独裁招揽人才的曹操;还有表面“靖难”实则夺权的朱棣;在上台前高举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旗,上台后大肆屠杀犹太人、发动侵略战争的纳粹独裁者希特勒,甚至是把百姓当奴隶使唤的“人民公仆”等等。
  我们不得不承认,以一个令人信服、为人服务的理由去做坏事总比露出本来面目要好。隋炀帝杨广在当晋王时为了谋求太子之位就做了很多表面工作。他把浓妆艳抹的姬妾锁进里屋,王府中只安排几个又老又丑的妇人,穿着粗布衣服,在左右侍候;一次外出狩猎,正逢大雨,侍卫给他送上油衣,他拒绝着说道:“兵士们都在大雨中淋着,我岂能一人穿上独自避雨?”杨广千方百计地将自己伪装成一个“孝悌恭俭、贤良持重”的人,与生活奢侈、行为放纵的太子杨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深得崇尚节俭的隋文帝的 喜爱。最终杨广登上了皇位。当了皇帝后,他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,使得隋朝快速灭亡。杨广在登上皇位之前的那些伪装正是大智若愚的表现,所以才能取代杨勇继 承大统。往小处说,就算是一些拦路抢劫的匪徒在明火执仗时也首先要说一段“此路是我开,此树是我栽,要想从此过,留下买路财”的话,来表明自己行为的“合 情合理”。其他如校园周边的一些不良少年,在“擂肥”时大多会说是“借钱”、“手头紧”、“需要帮忙”等。
  在大街上,你可能会遇到无中生有地说出一大堆病来危言耸听让你掏钱买药的“免费体检”;转行转 了几年都没转成功、清仓清了几年都没清完的“大甩卖”和“清仓优惠”;那些看上去为你量身定做实则抓住了你的弱点,让你一看就心动、一出手就上当的虚假广 告;还有那些时尚贩子们,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上了当还自鸣得意。我们老家对此有句老话说得好:“被人卖了还倒帮别人数钱。”记得林彪好像说过一句“不说假话不能办成大事”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学会了这一套。当然,这还不是最坏的。
  毕竟,找一个“名正言顺”的理由做坏事总比肆无忌惮地做坏事要好。大智若愚的“挂羊头卖狗肉”者还有所顾忌,而幌子都不愿打的人却是连最基本的畏惧心都没有了,那才是最悲哀的!
  作者:张疾天 原载《杂文选刊》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